当前位置:首页>技术应用

压铸模具温度与压铸件气缩孔的案例分析

许兰波、汪松 发表于2024/5/21 8:49:51 模具温度气缩孔

压铸模具温度与产品气缩孔的案例分析

重庆瑞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许兰波 汪松

关键词:气缩孔,温度,缺陷转移

摘要:汽车自动变速器上应用的铝合金液压阀体产品,由于其结构复杂,油路筋骨曲折,且壁厚差异大,压铸工艺性差,极易形成困气,缩松缺陷,从而给模具方案设计,压铸生产过程的管控带来极大的挑战。

前言

我司某款液压阀体产品不良率居高不下,不合格品达50%。其报废的主要原因就是机加工后暴露产品内部气缩孔缺陷。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气缩孔形成的机理,巧妙应用冷却水控制模温,转移缺陷,提升产品合格率。

1.产品特征
尺寸:240*180㎜
材料:ADC12
工艺:压铸

2.缺陷位置:轴承孔底部,见“图一”;

3.产品不良率:47.5%,不良原因:气缩孔。

图一 轴承孔固定缺陷区域

01.缺陷形成机理分析

通过产品三维与缺陷产品实物剖切发现,轴承孔缺陷位置壁厚明显较其它部位厚大。结合模流软件分析料液追踪,温度,折叠氧化物以及含气量结果显示,轴承孔存在两股金属流交汇填充现象,且区域热容量大,属于最后凝固的部位。在凝固过程中,金属液由液态逐渐转变为固态,产生体积收缩,该区域残留气体被吸入收缩空腔。而其它壁薄区域优先凝固,使填充补缩通道堵塞,故形成气缩孔缺陷。见“图二”

图二 模流软件分析视图

A:料液追踪;B:温度;C:折叠氧化物;D:含气量

02.改善方案及验证

经过上述缺陷形成机理分析,当前产品结构已无法实施优化。本着改善对策由易到难的解决思路,首先从工艺上尝试改善,逐步调整轴承孔厚大部位模温,使轴承孔缺陷区凝固顺序发生变化,实现缺陷转移,机加不暴露缺陷(产品内部缺陷存在,但不影响产品性能)。由此,针对轴承孔厚大区域进行四次温度调整,并在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开展以下实验:

1.关闭轴承孔点冷并减少喷涂量,使其温度处于220℃-240℃之间;

2.关闭轴承孔点冷并增加喷涂量,使其温度处于190℃-210℃之间;

3.启用轴承孔点冷,通过增加点冷通水时间,使其温度处于150℃-170℃之间;

4.轴承孔冷却水改为长通,温度处于90-110之间;见“图三”

图三 调整轴承孔区域温度

A:标定220.3℃;B:标定201.2℃;C:标定153.2℃;D:标定105.2℃

每次温度调整后,采用热成像仪测量确认,在达到需求温度情况下各生产100件,同步探伤确认轴承孔区域缺陷变化,分别进行加工验证,并在合格品中随机抽取进行剖切,确认缺陷离加工面深度,见“表一”与“图四”,“图五”。

表一 模温调整验证结果

图四 轴承孔底部孔缺陷转移至侧壁

图五 轴承孔侧向剖切实物图

03.结论

通过以上4次温度调整验证,锁定了该产品的生产工艺,后续在固化工艺条件下生产,轴承孔底部均未发现气缩孔加工暴露,产品整体合格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
综合上述验证,调整模具局部温度可以有效转移气缩孔并缩小缺陷,使其在机加工时不暴露,从而有效提高产品合格率,降低生产制作成本。

本文辅导:叶立
重庆瑞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回页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