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技术应用

发动机链条罩盖压铸模具设计

侯丽彬 发表于2024/5/27 10:18:46 链条罩盖工艺设计

原标题:大连亚明:发动机链条罩盖压铸模具设计

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,铝合金压铸件越来越多,为实现节能减排,压铸件的设计已向多功能、多零件组合的方向发展,因此压铸件上常常会出现厚壁区域壁厚过大,易产生缩孔、缩松等铸造缺陷。为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,常采用局部增压、半固态压铸、嵌件压铸等方法以提高铸件的内部品质。本研究以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为研究对象,介绍了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的铸件结构及开发难点,通过工艺分析和理论计算,合理地设计铸件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,采用双向多支浇道实现快速充填,以满足铸件的外观及内部品质要求。介绍平板类铸件的浇注系统、排溢系统的设计,并通过采用嵌铸的方法,解决链条罩盖吊装孔处缩孔缺陷,旨在为生产提供参考。

图文结果

图1为某型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,铸件外轮廓尺寸为265mm×133mm×49mm,单件质量为480g,投影面积为261c㎡。铸件整体结构扁平长,一般壁厚为2.5mm,周边有12处螺栓安装凸台,中部两侧各有1处直径为ϕ49.5mm的通孔,中心部位有最小宽度为11mm的拱形桥,心部设有直径为ϕ20mm的吊装孔。铸件材质为Al-9Si-3Cu(Fe),内部孔隙要求吊耳处最大孔隙小于2mm,其他部位小于0.8mm,铸件密封性要求在0.04MPa压力下泄漏量小于3mL/min。

在满足型腔最小壁厚要求的前提下,最大抽芯尺寸为ϕ10mm会导致吊耳附近因壁厚过大产生缩孔缺陷。国外采用侧向抽芯ϕ10mm,机加工至ϕ20mm的生产工艺。由于侧向抽芯尺寸小,铸件内部存在大量缩孔,机加工扩孔单面加工余量为5mm,加工后内部缩孔暴露在吊装孔表面,既影响铸件的强度又影响外观质量,因此成品率低。针对以上开发难点,在开发前期进行失效模式分析,采取有效措施,通过合理设计浇注系统并采用嵌铸的工艺方法,有效解决了铸件内部品质问题。

图1 链条罩盖

图2 浇注系统及排溢系统
1.直浇道 2.横浇道 3.内浇口 4.溢流槽

表1 溢流槽容积推荐值

压铸模排溢系统主要包括溢流槽和排气道,可以控制金属液的充填和流动状态,合理的布置排溢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冷隔、流痕、气孔等铸造缺陷。溢流槽和排气道的设计与铸件结构、浇注系统结构和尺寸等因素有关。溢流槽的位置一般布置在分型面上,选择金属液最先冲击的位置、最后充填的位置以及多股金属液汇集的位置,排气道设置在溢流槽的后端,加强溢流和排气的效果。

链条罩盖模具结构见图3,铸件一模两腔立式排放,通过锁模力的计算,选择铝台精机9000kN压铸机。压室位于模具中心下方偏心200mm的位置。为满足铸件侧向吊装孔的成形,采用液压侧向抽芯机构,在模具上方布置液压缸,用于实现吊装孔嵌件的定位。由于铸件型腔形状相对简单,模具成形零件采用整体式镶块结构,简化模具结构的同时有利于冷却水道的布置。动定模套板是成形零件、导向零件及侧向抽芯机构的载体,并承受压铸时压射力冲击,采用整体式结构,在保证使用功能及强度的前提下,使模具结构更简单、紧凑。推出机构采用推杆推出,由于铸件为扁平类铸件,推杆的布置尽量使铸件各部位所受推出力均衡,以防止铸件变形。因此在满足推出力的前提下,增加推杆数量,在动模镶块每个型腔上设置30处直径为ϕ8mm的推杆,其中型腔16处、浇道9处、溢流槽5处。冷却系统根据铸件结构、位置的变化采用循环水冷却和单点水冷配合使用。

图3 链条罩盖压铸模结构图(动模)
1.浇道 2.铸件 3.动模型腔 4.上液压缸 5.方导柱
6.排气道镶块 7.动模套板 8.分流锥

图4 嵌铸结构
1.动模型腔 2.液压定位杆 3.嵌件

图5 嵌件

吊耳处ϕ20mm的吊装孔附近局部体积厚大,充型缓慢,容易引起滞气及收缩缺陷。为减少吊耳厚壁处的缩孔缩松,提高铸件内部品质,采用嵌铸工艺。嵌铸是把金属零件(嵌件)先放在压铸模内,再与压铸件铸在一起,以消除铸件局部热节,减小铸件壁厚,防止缩孔产生。由于该链条罩盖外形结构较简单,铸件在最大轮廓处分型后,两侧包紧力没有明显的差异,因此在确定分型面后,将链条罩盖吊耳孔处需要设计侧抽芯结构的成形部分设计在动模,同时将周边法兰面上的预铸孔型芯也设计在动模,可以增大动模部分的包紧力,避免开模后铸件留在定模型腔。这种分型设计导致嵌件放置在动模型腔中,为保证嵌件在压铸过程动模移动时稳定牢靠,必须设计可靠的定位和压紧方式。

图6 X光检测图片

链条罩盖属于扁平类且中心带通孔的铸件,可以通过使用双向多支浇道实现快速填充;结合合理的排溢系统设计,铸件可以实现优良的表面和内部品质。对有厚壁结构的铸件,受铸件结构和模具结构影响,无法有效地实施抽芯和局部增压工艺时,可以采用嵌铸工艺进行压铸。使用嵌件进行压铸生产能够消除铸件局部热节,减小铸件壁厚,有效防止缩孔产生。

本文作者:
侯丽彬
大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
李静 王琳琳 间德海
大连亚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
本文来源: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》杂志

回页顶部